亲,你的浏览版本过低,建议使用IE8以上或其他浏览器,将获得更好的购物体验。
-
查看详情>>
万众瞩目的苹果发布会,终于在北京时间今天凌晨开始了。苹果的最新产品iPhone 6s与iPhone 6s Plus等,果然又在众人的意料之中,并无令人惊讶之处。虽说笔者认为苹果靠这次的产品,仍然可以领先业界,树立标杆,但这次笔者却想从这次发布的新一代iPhone,来说说苹果的不足和隐忧,也算是给一点不同意见吧。
这次苹果发布的新品,具体功能和配置,就不在这里浪费笔墨了,大家可以自行查阅。笔者从某门户发起的一个网上调查看到,在有近4000人参与的“你会买iPhone 6s或iPhone 6s Plus吗?”的调查中,选择“不买”这项的,多达2200余票,虽然这个只能作为参考,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国内消费者的一种趋向,就是iPhone已经不是用户印象中的那个iPhone,黏性正在下降。
为什么这么说?其实大家也可以注意到了,自从库克接任的这几年,苹果每次发布会的策略,已经没有了乔布斯时代的那种“现实扭曲力场”,库克并无乔氏那种艺术家的气息,这几年来,一直在按照乔氏既定的路线前行,换句话说,也是一直在透支苹果之前积累的口碑,那么我们从库克这几年发布的新品来看,亮点不是没有,但已经缺乏颠覆性的创新,苹果作为IT消费领域的领头羊的奔跑速度,已经放缓了不少,而对手的速度却都在加快。
从这次新发布的iPhone来看,不出众人所料的是,与上一代iPhone相比,并未有太大变化,只是从硬件配置和服务方面进行了升级,比如像前置摄像头和主摄像头的升级,加入的3D Touch的触控技术等。我们再来看一些数据:最近彭博社报道称,苹果越来越依赖iPhone业务,如今,手机业务已占到苹果营收的约2/3,利润的约50%。“在苹果的历史上,从来没有任何一款产品能贡献如此高的营收比例,尽管公司也在不断推出新产品和服务”。这就是说,库克为了保证利润,必须确保iPhone的畅销才行。可是这谈何容易,上一代iPhone的畅销是因为苹果采用了大屏策略,而今年还会有去年时的大屏红利吗?
笔者之所以说以上这些,都是想说,苹果在“走钢丝”,库克时代的透支乔布斯遗产,加上对iPhone产品的过度依赖,这都会让苹果的风险不断升级加剧,因为其中一个结果就是,苹果已经不能控制消费者,也难以迎合消费者,这会导致“果粉”对苹果产品的热衷,越来越难以延续,最终可能会与苹果分道扬镳。另一个结果则是苹果在资本市场上的失宠,自从苹果股价从今年4月创下134.5美元的历史新高后,一度曾下跌至92美元,市值共蒸发近1000亿美元。今天的发布会期间,苹果的股价也出现了波动,发布会结束后下跌了1.92%,报收110.15美元。
当然了,用户的流失,也不可能那样快,毕竟这里面还牵扯一个因素,就是品牌。iPhone从发布到现在,已经有了8年多的时间,早就让用户体验到了什么是虚荣心和成就感了。不过,这也并未是长久之计,苹果想要改变,赢得更多消费者的青睐,必须做出改革,要坚决放弃目前这种过度依赖硬件的商业模式,尝试变得更加开放(比如iOS、App Store及应用的开放),这样才能将苹果的神话继续下去。
-
查看详情>>
9月8日上午,在厦门举行的国际贸易投资洽谈会“智造国际投资新格局”主论坛上,主持人注意到了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的内心瞬间,问道“马云先生有什么不开心吗?”
电商大咖马云此时似乎没有理由不开心,因为几乎同一时间,阿里正式启动了2015年“双11”全球狂欢节,在去年“双11”一天成交571亿元之后,再次开始属于互联网经济的盛宴。而此前,阿里刚刚宣布注资283亿元与零售巨头苏宁合作,从线上到线下攻城略地,资本大戏还在继续。
“互联网经济离不开实体经济,没有实体经济的繁荣,我们也好不到哪里去。”马云的回答让坐在旁边的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颇为欣慰,也为多部门集中发声传递经济维稳信号提供了新的注解:在市场环境中,互联网企业并不拥有一番独立的净土,而是和传统行业唇亡齿寒。
国家统计局此前发布的8月PMI指数为49.70%,环比继续下降。致富证券在9月发布的研报中称,宏观经济增长的动能较弱,8月份景气度降至近3年来低点。
唇亡齿寒
相比马云在台上受到的关注度,随后登台的董明珠就有点被“冷落”了。
耐人寻味的是,原本一场探讨中国制造出路的投资论坛,电商却成了焦点。这并不是个案,就在9月8日这一天,记者能搜索到的全国各大城市的18个发布会,几乎每个都和互联网经济相关。这让人不得不发问:面对这样的局面,制造业的中坚力量着急吗?
市场普遍认为,制造业是赚钱慢的行业,互联网是快速致富的地方,尤其在当下实体经济持续低迷、互联网经济风生水起之际。对此,董明珠并不认同:“在互联网时代,制造业才是最重要的顶梁柱。”她说。
“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根本没必要对立起来,把虚和实结合在一起,才是互联网经济的出路。”此时,就连马云都为实体经济感到着急:今天的中国实体经济已经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如果还抱着10年、20年以前的生存法则,怎么能景气?
尽管董明珠一直认为,聪明的钱应该投向实体经济,但马云却承认,今天的聪明投资者真的不多。而这让中国制造业领军企业东方电气集团的总经理斯泽夫“有点纠结”。
这的确不能是一个此消彼长的故事。在斯泽夫看来,整个宏观经济持续低迷,资本市场用脚投票,实体经济投资必然会减少,而股票市场上的一度火热也在加速这种趋势。“但是,互联网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实体经济,只有实体经济发展好了,互联网经济才能健康”。
现实也确实让电商们乐观不起来。
2014年9月,阿里巴巴以68美元/股的价格首次公开募股,随后股价飙涨75%。一年以后,阿里巴巴的股价几乎重回起点,在8月份累计跌幅达16%之后,进入9月则一度跌破了发行价,市值足足蒸发了650亿美元。
虽然马云称不关心股价,但股价背后却是公司的基本面。阿里影业8月底发布中期业绩公告显示,截至6月30日,阿里影业集团营业额仅为2293.8万元,归属于公司所有者的亏损净额高达1.5亿元。
在各大互联网公司一片裁员声中,阿里巴巴也难独善其身——9月6日公开了缩减2016年校园招聘规模计划,名额从3000人砍到了400人。与此同时,在中国货币政策实行了数轮降息降准之后,为实体经济输血的资本市场却轮番上演股灾,如今还在3000点徘徊;其中,互联网金融等行业的挫折首当其冲。
经济寻底
互联网经济窘境背后是实体经济的真实写照。
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8月发电量在低基数的推动下同比反弹3%,六大发电集团煤耗也相应地同比好转。但8月份官方PMI下滑至49.7,创近3年新低,其中新订单、生产量、原材料库存等主要指标均全面滑坡,经济增长势头依然乏力。
“现在整体制造业相对有点停滞不前,从投资角度讲,制造业几乎各行各业都生产过剩。”中国投资协会会长张汉亚9月8日告诉本报记者。
长江商学院最新发布的《中国产业经济报告》(2015年二季度)印证了这一判断:高达53%的中国被调查企业的产品在国内市场供大于求,这一比例为过去五季度最高,需求不足、投资疲软、产能过剩、产品价格呈下降趋势严重困扰中国企业。
2015年A股半年报已出齐,记者梳理看到,剔除金融股,其他企业总体净利润实际同比仍为负增长;其中,钢铁企业连年净利润负增长后,2015年上半年继续大亏41亿元,降幅高达288%,房地产和石油这两个曾经吸金的行业,如今也有过半企业处于亏损状态。
财政部最新数据显示,前7个月全国税收创5年来同期最低,而今年地方债置换存量债务额度已增加至3.2万亿元。
事实上,现在感到困难的不止中国企业。海关总署9月8日发布数据,8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2.04万亿元,同比下降9.7%;其中,出口下降6.1%,降幅环比收窄2.8个百分点,但进口下降14.3%,降幅环比加深近6个百分点。外需严重不足,是我国外贸负增长的重要原因:今年以来,无论是美、欧、日主要发达经济体还是巴西、南非等新兴经济体,出口普遍收缩,在此背景下“中国制造”显然难以独善其身。
斯泽夫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全世界企业的利润都很薄,竞争的激烈程度必然更高,而中国人工成本增长过快,更让中国以制造业为首的实体经济雪上加霜。
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院长谭雅玲认为,现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特别是制造业指数低于50,实体经济的动力并不是很足,而实体经济没有作为是经济下行的主要原因。
对此,经济相关部门集中发出了经济维稳的信号。尽管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近日表态:“下半年经济增速有望保持平稳。”但他同时承认,经济运行中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显现,下行压力仍然较大。
“实业不好做,但困难越大也说明机会越多。”在阿里受到实体经济冲击之后,马云如是说。或许正因为互联网和实体经济的息息相关,一旦经济企稳,电商们就会安然度过冬天。其实马云是乐观的,当他再次启动“双11”狂欢节的时候,就有答案了。电商大咖马云此时似乎没有理由不开心,因为几乎同一时间,阿里正式启动了2015年“双11”全球狂欢节,在去年“双11”一天成交571亿元之后,再次开始属于互联网经济的盛宴。而此前,阿里刚刚宣布注资283亿元与零售巨头苏宁合作,从线上到线下攻城略地,资本大戏还在继续。
-
查看详情>>
“奇”“酷”大战昨日继续升温。针对360要求酷派回购股份一事,酷派正式做出回应,否认存在违约行为,并指责360说谎。分析人士指出,事件或导致两败俱伤。
酷派昨日凌晨发出《致周老师的一封信》反驳称,作为奇酷大股东并不存在任何违约行为,反而作为占比49.5%的小股东的360董事长周鸿祎并没有权利擅自发出所谓的内部信。
酷派指责周鸿祎“罔顾法律事实,发出认沽期权行权通知,试图以不可思议的价格高位套现,抛弃奇酷而去,满口谎言,肆意妄言”。
更早时候,酷派副董事长蒋超则以个人名义“解释来龙去脉”。蒋超表示,周鸿祎曾擅自做主,在未得到酷派授权的情况下,将大神手机进行巨额折扣销售,造成合资公司和酷派的巨额亏损。而关于乐视入股酷派一事,蒋超表明此前已经取得周鸿祎的同意,并称周鸿祎“不可理喻”。
对于酷派的强硬回击,周鸿祎则表示:“大家要有基本的契约精神和起码的商业诚信。”他昨日继续在微博上宣传奇酷手机。
就“抛弃奇酷而去”的说法,360并不认同,“股东纠纷不会影响奇酷手机的运营”。前酷派高管、现任奇酷总裁李旺也表态:“股东之间的纠纷就由股东去解决。”更有消息人士称,除了奇酷品牌归360所有,奇酷团队的人心也向着周鸿祎和360。
奇酷之争后,酷派前日临时停牌,但昨日复牌后股价大跌。截至收盘,酷派股价下跌了17.61%;而争议事件当日,360的股价也下跌了2.62%。
独立IT电信分析师付亮分析,酷派联姻360、乐视以扩大市场的做法本身没错,但在平衡各方关系方面做得不够好;而周鸿祎过于强势,在一次性投入大、周期长的硬件方面,这种做法风险太大。
争议如何收尾,艾媒咨询董事长张毅认为,撕破脸皮已经很难再复合,最终的解决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酷派退出,由360掌控奇酷;另外一种方式是乐视以某种方式购买股份。付亮则指出,这场战争最可能的结果是两败俱伤。
记者手记
让契约精神和法理说了算
商业战争有时候比戏剧好看,比如当年的3Q大战、今时的奇酷之争。但口水多了,真相却在扑朔迷离,说到底必须情绪的归情绪,法理的归法理。
争议双方两套说辞无从辨别,但最关键的因素要弄清:谁违约了?契约和法理层面谁占优。目前来看,酷派并不乐观。因为这桩姻缘生变的触发点就是酷派接受乐视入股。只不过纠结在于360是否同意了。
从今日状况反推过往,360敢发难,是否意味着已经掌握了酷派违约的证据呢?酷派不服,完全也可以公堂见。所以口水战免了吧,大家在法庭上来一场。
经此一役,又刷新了中国互联网领域关于契约精神的羞耻纪录。利益面前,各种合作层出,但防不住这样那样的出轨行为。小至企业高管跳槽竞争对手门下,大至360、酷派、乐视的“三角恋”,虽然最后都会以金钱为惩罚,但契约精神和商业诚信却不是巨额补偿能说了算。
信誉,且行且珍惜。
-
查看详情>>
2013年5月10日,在淘宝十周年晚会-马云退休演讲中,马云说:这是一个变化的时代。还有人没搞清楚PC,移动互联网来了;还没搞清楚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来了。而变化的时代是年轻人的时代。
马云说的这句话很关键,他不仅提到了大数据,而且更是用一句话阐述了互联网从PC时代,进化到移动互联网时代,然后从移动互联网时代进阶到了大数据时代。有几个关键点很重要:PC时代,全球催生了大量的互联网上市企业,包括谷歌、亚马逊、新浪、搜狐、新东方等等;
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创业热潮风生水起,不仅有大量的移动互联网(包括手游)企业赴美上市,更是诞生了无数个创业奇迹。移动互联网不仅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更是把创业热潮推向了历史最高峰。
现在问题来了,大数据时代,创业热潮是不是应该比移动互联网时代更加热闹呢?大数据时代如何创业?大数据创业的门槛又有哪些呢?
先回答第一个问题:大数据时代,创业热潮是不是应该比移动互联网时代更加热闹呢?
据我了解,不是。走在中关村创业大街上,你能收到的100份融资BP里,可能有99份都是APP和O2O项目,但99家里90%以上会重视大数据。
那么大数据时代如何创业呢?请先了解一下大数据的创业门槛。
门槛一:数据
大数据大数据,没有数据怎么玩?那么数据从哪里来呢?
像百度、腾讯和阿里巴巴这样的BAT企业,本身就积累了大量的数据,所以他们玩起大数据来,多半是“闷声发大财”。当然了,也可以说几句BAT企业玩大数据的例子,比如说百度旗下的“百度迁徙”、“百度精算”、“百度舆情”、“百度大数据预测引擎”等等,都是百度的大数据产品应用;阿里巴巴的话,“阿里云”、“支付宝-花呗”、“支付宝-借呗”“芝麻信用”、“蚂蚁金服”等等,都应有了大数据技术。而腾讯方面,“腾讯广点通”、“腾讯云分析”和微信等也都引用了大数据技术。
尔等屌丝没有数据,如何玩呢?
首先,你可以通过第三方购买数据,比如说,数据堂就有很多数据出售和分享;
其次,你可以用爬虫爬回一些数据来存储;
再者,通过给企业、开发者、站长等等授权使用大数据工具来积累数据。这方面的新创企业包括Talkingdata、友盟和DataEye等。
最后,使用免费的政府、企业、和机构开放数据。比如说高德数据的API接口和微博商业数据API接口等等。
总体来说,解决好数据源是大数据创业的必要门槛。关键看你创业的项目是什么。
门槛二:硬件
在北京,我曾经参观过一家大数据初创企业,当时他们还没有拿到融资。我去他们的办公区发现一幕特别心酸的事情。他们的员工挤在一间很小的屋子里办公,而两件较大的屋子都用来安放大数据存储服务器。大数据的存储量是很惊人的,这对机房和硬件设备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这一点和移动互联网不太一样,你做一个APP,用电脑搞开发,服务器用云服务器就行,按需购买。但是大数据不行,你没法把自家的数据存储在别人的云服务器上,一方面是安全因素,另外一方面也有产权因素。硬件也是大数据创业的门槛之一,但不是最大 的门槛。顺便补充一句,我曾经参观过的那家大数据新创企业,目前已完成百万美元的A轮融资,现在他们家的办公区特别宽敞,恭喜星图数据。
门槛三:人才
我认为大数据创业的最大门槛在于人才。和做APP不一样,大数据创业你一个人乃至几个人都是没法玩转的。初创企业你就往10-15人这样的团队先招人吧,这样的团队要包括Hadoop工程师、算法工程师,数据建模工程师、架构师、NoSQL工程师、BI工程师等等,全都是技术要求较高、薪资要求也很高的人才。大数据人才有多贵?在美国,在R、NoSQL和MapReduce方面需求的专业人才薪水达到了每年约11万5千美元,在中国也便宜不到哪里去,没有年薪30万,你很难招到一个大数据人才。
据中国商业联合会数据分析专业委员会统计,未来中国基础性数据分析人才缺口将达到1400万,而在BAT企业招聘的职位里,60%以上都在招大数据人才。也就是说,技术很牛的大数据人才,他的选择面很宽,要么早就进入BAT企业,要么也是在不错的企业拿着高薪,你要挖这样的人才,除了钱,股票、期权、福利等等,都是必须付出的代价。
2015年-2016年是大数据人才最为匮乏的两年,原因很简单,各大刚刚开通了大数据科目的院校,学生还没毕业;而招聘市场上的大数据人才需求量远远已经供不应求。除了BAT企业,通信企业、电力企业、金融银行行业、医疗行业、工业、游戏行业等等,哪个行业不是都在招大数据人才?创业公司要在这么严峻的人才环境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大数据技术人才,门槛可不止是钱。
门槛四:技术
说了人才,就要说技术了。大数据技术不是你懂C++或者R语言就够了的,大数据有一整套自己的技术体系,包括统计、编程、JAVA、数据库、Hadoop、Spark、NoSQL、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算法、数据可视化等等技术。光是Hadoop需要用到的技术和编程语言就有很
多项。而且市面上的大数据工具每家用的还不一样,用开源软件(如Hadoop、Spark)或者用SAP(SAP HANA)需要的技术也不一样。技术要求较高,而拥有大数据综合技术的人才又较少,这也成为了制约大数据创业的最大问题。
门槛五:钱
其实我不想写钱,但是又必须写钱。大数据行业创业不缺资本,只要你创业项目的商业模式没问题,并且技术能力强,且团队靠谱,无论在中国还是在美国,融个A轮还是没有问题的,资本关注度很热。但是你在拿到融资之前,自己启动的资金就需要一大笔。人才、硬件
和技术成本都较高。
这么理解吧,如果说,几个好朋友凑50万花3个月可以做一个APP项目,那么要在大数据行业创业的话,请先准备600-800万再来玩。
门槛六:商业模式
中国互联网上最赚钱的行业是什么?我认为是电子商务和网络游戏。电子商务和网络游戏也是互联网变现最快的行业。而大数据,它的变现能力不如网络游戏和电子商务那般简单直接。在我拜访过的很多企业中,他们手里有钱、有数据、有人才也有技术,但是他们不知道自己手里的数据可以拿来做什么。
也就是说,大数据目前没有最明朗最直接的商业模式。大数据只有和业务场景结合,才能产生价值。
大数据就像石油原油一样,你知道它在哪里,你可以开采它,但是开采出来你还需要冶炼,并且经过减压蒸馏、加氢精制、溶剂精制、溶剂脱蜡等炼制过程,成为成品油后运送到各个加油站,让汽车加满油后产生了动力才实现最终价值。大数据也一样,需要一整套复杂 的过程才能实现商业价值。
那么你可能会问了,大数据交易算不算是商业模式呢?我个人觉得,要看交易的是什么东西?原始的非结构化的数据,后面数据清洗需要太多的工序,数据存储也是很大的成本,这样的交易代价太高。我相信无论是企业用户也好,还是个人用户也好,大家更倾向于购买“拿来就能用”的大数据数据源。
你说京东和腾讯完成首笔大数据交易,我觉得就是一个笑话,京东和腾讯的大数据不早就整合在一起了么?我用微信直接就能在京东购物,数据是互通的,何必交易?
所以说,大数据创业最难的还是在于商业模式的思考,如果你没有找到一条让大数据变现的渠道,那么千万不要忙着拉团队创业。大数据行业创业,光有idea是不够的,跑通整个商业模式才是关键。
回答最初的问题来,大数据如何创业呢?我认为是:
一、找到一个大数据商业突破口;搞清楚你要用大数据解决什么问题,你的用户是谁?商业逻辑是什么?
二、找到一笔启动资金;
三、最好自己就懂一些大数据相关技术。
四、找到几个可以与你同甘共苦的伙伴。
五、找到你的数据来源,最好是独家的数据来源。
事实上,其实我认为目前不要着急去做大数据项目,做大数据处理工具是个不错的方向,可以先从做BI(商业智能)、CRM、ERP系统开始,等你有了客户,有了数据之后,回转头来做大数据项目,会更加水到渠成。
下面回答两个大家经常问的问题:
大数据人才培训算不算大数据项目呢?我认为不是,它应该叫做培训/教育项目。
那么市面上那么多的大数据培训企业,选哪家好呢?
我的回答是,都不选。如果你是技术类应届毕业生,建议先找份实习的工作,找个靠谱的师父跟着学,一边做项目,一遍自学大数据相关知识,遇到不懂不明白的直接问师父好了。实践比学习更重要。如果你不懂技术,那么请先学习计算机基本编程技术,把C语言和C++ 等学会。学完再来想,自己到底还要学什么。
大数据培训不是针对没有技术的底层人员,而是需要一定的技术基础的。如果你的数据分析技术为0,那么可以先学好Excel,心急可吃不了热豆腐哦。
-
查看详情>>
用弗洛姆温情的眼光看,人生无非亲情、友情、爱情。用马基雅维利残酷的眼光看,职场无非老板、下属、合作伙伴、竞争对手。
如果将这两位前辈的眼光叠加,也暂且不论稍显复杂的职场亲情与爱情(比如家族企业、夫妻店或者办公室恋情),职场似乎只剩下一种感情:友情;也只剩下两种关系:权力关系或者利益关系。
老板-下属是权力关系为先。合作-竞争是利益考量为重。友情,只能存在于那些没有层级差异与利益冲突的人之间。而这三种关系都难免短暂、功利,或者肤浅。不是吗?我们来逐一看看。
1. 老板-下属:老板不会永远是老板,即便你不辞职,他也可能跳槽;同事也不会永远是同事,你俩都可能离开,你俩也都有可能成为对方的老板。所以HBR说,跟老板做朋友请三思!其实跟下属做朋友也一样要谨慎,这中间微妙的界限并不好把握。
2. 竞争-合作:昨天的竞争对手可能明天就变合作伙伴,从浴血相杀到突然相爱的滴滴和快滴、58同城和赶集网是最近的例子,曾经誓决高下的CEO从此开始并肩作战;而陌陌创始人的前雇主在陌陌上市前夜发表声明,曾经同一战壕的战友就此公开反目成仇。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敌人和朋友。
3. 友谊:友情的价值在于分享信息、秘密和喜悦,分担忧虑和不安,获得情感或道义支持,比如一起吐槽老板或者共同庆祝拿下大单。但越是高强度、高增长、高变数的行业或企业,这种分享与分担就越会浮于针对某人某事的表面,一旦人、事、环境发生变化,这种“友谊”也就烟消云散。微信微博的点赞之交也属于此列,它无毒无害不咸不淡,但是与“深刻”无关。
听来多心寒。职场如战场,它是一个离天堂很远的地方。所以,当我试探性地将这个问题抛给身边朋友:“职场上有没有深刻的人际关系?”的时候,
一位初入职场不久的近90后姑娘迅速回答我:有吗?!
一位浸淫职场近20年的70后大叔想了半天犹犹豫豫回答我:应该有。
这个问题在我脑海里盘亘了几个月,促使我认真回想和梳理了自己10多年的职场生涯,我的答案是:有。很少见。很难得。但是真的有。
当然,这个问题本身具有含混不明之处:“长久”无疑义,怎样算“深刻”?我相信对“深刻”的定义每个人会有不同想法,上述回答我问题的两位朋友,想必各有对“深刻”的理解和界定。为了给我的答案辩护,我得先为这个问题做界定:究竟,什么是“深刻”的职业关系?
前面我简单粗暴地分析了职场中三种关系(权力、利益、友谊)的短暂、功利与肤浅。那么,不妨让我把这种“深刻”的职业关系,定义为职场的“第四种关系”,它当然应该具备前三种关系所欠缺的一些性质:比如长久、深入、牢固、各自独立且平等,摆脱权力、利益与竞争纽带——它应该是一种让双方都获得成长与滋养,不因时空转换而淡漠与消逝,甚至会因各自发展成熟而愈发深沉牢固的关系。在我看来,职业关系要超越权力、利益与点赞之交,达到一种更深刻、更良性、更长久的境界,以下4点是必要但不充分条件:
1. 彼此认可。所谓认可,并非指认可对方的一切,这里强调的是“你”的真心认可。可能TA在别人眼中平淡无奇,也可能TA并非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人士,可能TA籍籍无名,甚至正在低谷。但是,TA身上有某些真正打动你、让你激赏并认同的东西:也许是TA的人品,也许是TA的才华、也许是TA正在做的事,也许是TA的某个未实现的目标或梦想。这些品质与地位、权势、财富无关,而是一个人身上那种能让你瞬间识别并被吸引的鲜明的特质。这是职场一切深刻关系的起点和基础,因为这其实意味着,你们有共同的价值观。
多年前我曾读过一则小寓言: “两只觅食的蚂蚁相遇了,它们轻碰触角,然后继续各自前行。走出很远之后,有只蚂蚁突然悲伤起来:茫茫宇宙,能遇到同类是多么不容易,而它们刚才竟然忘了拥抱彼此一下。”
——就是这种漫漫职场征途中偶遇同类的感觉。内心深处的某种熟悉感与亲近感,是职场“第四种关系”的底色。 但是请注意:真心认可与完全认可是两回事。你不必认可和接受TA的全部,人无完人。况且,完全认可需要充分了解,但是职业交往不必介入个人生活,彼此间三观完全统一既不可能也没必要。
2. 充分信任。基于共同的价值观,以及彼此的认可与赞赏,信任就比较容易建立:信任TA的人品或者某项能力,信任TA在做的事情的确有意义,信任TA的目标与梦想值得为之奋斗。
信任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职场的信任并不常见。因为在职场高风险、高变数的环境中,追求个人成功与安全感是所有职场中人的第一关切。对别人的充分信任意味着你又多承担了一份风险。这就是很多职业关系肤浅与短暂的原因。不惧承担风险,这份关系才能更深一步。
3. 绝对诚实。职场人不可避免都带着一张职业面具,通常名片就是面具。大部分职业关系永远停留在彼此的名(mian)片(ju)上,大部分职场人也尽心尽责扮演着名(mian)片(ju)上的角色。这意味着名片背后、面具之下的真实想法和喜怒哀乐是不轻易示人的。而诚实则意味着敢于在对方面前卸下面具,袒露自己最真实的希望和失望、爱和愤恨、梦想和恐惧。这会暴露自己的强大和脆弱,而所谓“深刻”必然触及深层的东西。彼此之间的绝对诚实,是职场这“第四种关系”之间一道高高的门槛。
想想看,你会对你的老板绝对诚实地说出所有想法吗?你会毫不忌讳地对下属说出全部想法吗?——这大约是“深刻”关系的试金石。点赞容易,真话难。诚实的反馈、毫无保留的想法,是职场最宝贵的礼物。只有建立“深刻”职业关系的人,才会彼此交换这样的礼物。
4. 鼎力相助。认可,信任,诚实,都只是一道道门,而不是目的地。最终成全“第四种关系”的,是它的结果。职场上一种超越权力束缚与利益色彩的“深刻”的人际关系,最终会让你获得极大的滋养、激励、提升与成长。或者,它可以让你在当下的工作中更出色地发挥;或者,它会给你带来更好的机会、更大的空间;或者,它会彻底改变你的职业生涯,让你在职场创造奇迹。很多时候,拥有这种关系的人会最终走向共同创业。
职业生涯里的这“第四种关系”,目测淡如水,品之甜如蜜。如果你非要我更明确地定义它,我会说,它就是失传已久的庄子所说的、真正的——君子之交。
PS,好了,在我界定了问题并给出我的答案之后,你是否愿意重新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职场是否存在超越权力和利益的“深刻”的人际关系?
2你是否拥有或见证过职场的“第四种关系”?
3你认为职场是否需要“第四种关系”?
购买讲师联系方式查询服务
首家按效果付费的培训众包平台
0755-83802522
周一至周五 09:00-18:00
用户登录